专访欧盟中国商会王稚晟:期待中德和中欧经贸关系展现更强韧性

   2022-11-09 新京报贝壳财经2570
核心提示:时值中德建交50周年,德国总理朔尔茨日前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德建交以来,双方经贸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时值中德建交50周年,德国总理朔尔茨日前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德建交以来,双方经贸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效,目前经贸格局和韧性如何?德国总理访华对欧盟的其他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中欧在哪些领域有合作新机,怎样共促双向贸易投资?

围绕这些问题,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王稚晟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的专访,他指出,德国总理访华将为中德经贸关系深化注入新动力,有助于中国企业通过德国市场“桥头堡”辐射更广阔的欧盟单一市场,也有助于欧洲企业继续“向东看”,挖掘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围绕碳中和的目标,中德乃至中欧企业合作前景广阔。

“从企业界角度,我们期待目前良好的中德和中欧经贸关系能展现更强劲韧性,共同应对地缘局势、大国角力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王稚晟称。


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王稚晟。受访者供图。

中德投资技术合作紧密,经贸关系健康稳定

新京报贝壳财经:经贸合作被誉为中德关系的“压舱石”,中德建交50年以来,双方经贸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效,目前经贸格局和韧性如何?

王稚晟:中德互为双方重要贸易伙伴,合作关系紧密。截至2021年底,德国连续47年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连续六年蝉联德国全球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中德货物贸易以工业制品为主,占比约95%以上,其中双方在机械运输设备领域贸易比重最高,2021年进口占比54%,出口占比69%,同比增速分别为24%、9%。而且在机械运输设备品类中,高价值工业产品增长表现突出。德国从中国进口道路车辆、工业机械、特定行业专用机械、自动化设备同比增长分别为65%、35%、34%、34%;德国向中国出口金属加工机械、自动化设备、特定行业专用机械同比增长19%、16%、12%。

中德投资技术合作紧密,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德国是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截至2021年底,中国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11836个,实际使用金额380.9亿美元;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存量160.6亿美元。中德双方相互投资以高技术领域为主,德国在华投资主要以汽车、化工、发电设备等生产性项目为主,技术含量高;中国对德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及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此外,中德保持紧密技术合作关系:德国是欧洲对华技术出口最多的国家。

新京报贝壳财经: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我们在经贸领域有哪些期待?会促进中德哪些经济方面合作?

王稚晟:朔尔茨总理访华对促进中德和中欧更广泛的经贸合作释放出积极信号。从企业界角度,我们期待目前良好的中德和中欧经贸关系能展现更强劲韧性,共同应对地缘局势、大国角力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在中欧和世界绿色和数字转型中发力,继续促进双边商业关系发展和研发领域合作。我们期待此次访问进一步促进中欧在汽车、化工、机电和新能源等各领域合作和发展。

深化中德经贸合作将推动中欧和全球贸易及投资增长

新京报贝壳财经:从全球价值链位置看,德国主要处在高端环节,中国部分产业跻身全球中高端,也有部分产业环节处在中低端,两国产业可以怎样互补,应重点从哪些领域挖掘合作潜力?

王稚晟:中德和更广泛中欧经贸关系的一大特点是互补性较强,这也展现在如光伏、电池、海上风电、新能源汽车等全球产业链较长和复杂的领域中。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在绿色和数字领域新兴产业链中逐渐占据全球主流和优势地位,而德国在传统经贸和基础研究等领域中保持很强竞争力,加上众多工业“隐形冠军”企业支持,助力德国成为欧盟内第一大经济体和出口驱动的重要国家。

欧盟中国商会今年对约150家在欧中企和机构的年度调研发现,绿色和数字领域是目前,也将是(未来)中德乃至中欧经贸合作重点,企业界期待双方充分发掘这些领域的发展和合作前景。

新京报贝壳财经:从具体领域看,中德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也是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核心国家。有业内人士认为,德国正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其制造业亟须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可与中国强化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对此您怎么看?

王稚晟:由于地缘政治冲突和供应链瓶颈影响,欧洲今年以来面临高位运行的通胀水平和暴涨的能源价格,这对能源密集型领域如冶炼企业等带来巨大挑战和发展压力。中国庞大市场具有吸引力,其制造业生产链条完备,中德和中欧制造业加强合作有助于欧洲企业通过“短链化”在中国实现本土化发展,进一步扩展其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广大市场,双方在该领域合作将是互利共赢的。

新京报贝壳财经:中德加深贸易合作,对于中企和德企来说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王稚晟: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要意义,一是深化中德经贸合作将推动中欧和全球贸易及投资增长,对增加两地和世界福祉富有重要的双边和多边意义。二是有助于提高双方企业在对方市场的商业环境良性发展,促进中欧为对方企业提供公平公正和无歧视营商环境;三是加强商业交流也将促进双边人文、文化等交流,有助于增强战略互信,为对话和合作提供更广阔空间。

中欧、中德应进一步加强绿色经济领域合作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双碳目标推进方面,“欧洲绿色协议”提出欧盟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也提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方可以围绕双碳目标展开哪些合作?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发展是一个具体表现,中德双方也在此方面有了不少合作,如宁德时代在德国设立电池生产基地。围绕碳中和目标,中德企业应如何进行深度的合作与探索?

王稚晟:中欧、中德应进一步加强绿色经济领域合作。鼓励双方企业建设绿色经济,共同打造具全球影响力的绿色金融标准,增进双方绿色政策相互理解和协同,加强在碳市场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对话合作,共同促进第三方市场绿色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现代、繁荣和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碳中和的经济和社会。

围绕碳中和的目标,中德乃至中欧企业合作前景广阔。双方表现出对跨国氢能技术合作的良好意愿。中德已经就能源与能效合作建立了合作项目“中欧能源合作平台”,未来可依托该平台进一步发展氢能相关合作。

中欧继续推进并落实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在现有中德、中法等第三方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与欧盟层面的常态化第三方合作机制,对接欧洲“全球门户”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达成双赢共赢;在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发挥双方各自优势,推动更多示范项目落地,实现多方共赢。

中欧企业在离岸风电产业合作前景广阔。在REPowerEU计划的推进下,欧盟海上风电建设需求大幅提升。德国、比利时、荷兰和丹麦欧盟四国于5月18日在“北海海上风电峰会”上宣布要打造欧洲的绿电中心,并承诺到2030年海上风电总量提高4倍至65GW;到2050年海上风电要增长10倍至150GW。

中企投资动力电池产业,助力欧洲包括德国等新能源产业链完整与安全。欧洲市场未来在动力电池供应上仍存在缺口,到2023年,全球电动车电池需求量将达406GWh,供应量约为335GWh,预计到2025年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至40%左右。欧洲本地动力电池企业起步较晚,中企在欧动力电池投资可为欧洲提供稳定产能,以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稳定。依托与欧洲车企已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为代表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已与宝马、PSA、大众等多家欧洲车企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受到欧洲本地车企的认可。

绿色甲醇已成为欧洲绿色转型的战略燃料,中国企业可协助欧盟完善甲醇价值链的建设,推动甲醇在汽车领域的应用。2022年5月,北京控股集团子公司德国EEW与法国能源公司 Engie及荷兰甲醇生产商 OCI合作,在荷兰开发了大型绿色甲醇价值链项目HyNetherlands,为具有高碳足迹的多个行业提供脱碳解决方案。

新京报贝壳财经:不仅是德国,欧洲整体都与中国互为重要经贸伙伴。德国总理访华对欧盟的其他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中欧在哪些领域有合作新机,怎样共促双向贸易投资?

王稚晟:德国稳坐欧盟经济第一把交椅,是欧盟单一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国家,与欧盟内其他经济体保持强劲的经贸关系。德国总理访华将为中德经贸关系深化注入新动力,有助于中国企业通过德国市场“桥头堡”辐射更广阔的欧盟单一市场,也有助于欧洲企业继续“向东看”,挖掘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除传统合作领域,中欧在绿色、数字转型中的合作令人期待。在促进双向投资上,欧盟中国商会也期待欧盟能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和无歧视的投资环境,不泛化“安全”概念,审慎出台单边经贸工具。

记者 王雨晨 

 
 
更多>同类大国商帮
推荐图文
推荐大国商帮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大国商帮简介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违规举报